聖朝卷 第二十一章 東瀛基業 債台高築大崩潰 作者 ︰ 湛露

1997年9月18日,日本八佰伴在其發源地靜岡縣,向當地法院提出更生公司申請,理由是負債額高達1613億日元,變相宣告破產!在此之前,日本八佰伴將18間分店售予大榮,仍未挽破產厄運。破產原因,除日本經濟大蕭條外,那只有從八佰伴自身去尋找了。

1997年9月18日,日本八佰伴集團在它的發源發跡地靜岡縣,向法院提出申請「會社(公司)更生法」,理由是負債總額達1613億日元(約折美元13.4億元,港幣103億元)。

在日本,申請公司更生,即變相申請破產。日本八佰伴破產,是日本戰後零售業最大的破產事件。日本八佰伴遭此厄運,既是日本經濟大環境所致,又是自身大肆擴張所招惹。

我們先看外部原因。

日本是戰後經濟發展最快的國家,是僅次于美國的第二經濟強國。最先使世界市場感到畏懼的是,日本產品如潮水般地涌來;接著,日本資本如排山倒海之勢向各國滲透。

80年代後期,日本產業受到高工資、高租金、高成本的困擾、一部分產業繼續向海外轉移,另一部分涌入非生產領域——房地產和股市。地價股價齊齊飛漲,造成了經濟的虛假繁榮,這便是「泡沫經濟」。

東京地價炒到最高峰時,大東京地區的地皮市值,竟超過全美國商業地皮的價值。大東京地區能容納多大的經濟規模?這個價值高得太離譜,簡直是天方夜譚。而股市毫不相讓,1989年12月,東京證券交易所225家日經指數成分股的平均價,每股高達46O美元。

日本資本大張旗鼓向海外擴張。1989年索尼公司以34億美元的巨款買下哥輪比亞電影制片公司;1990年松下電器斥資61億美元,收購擁有環球制片等一系列大公司的MCA集團。「日本要買去美國人的靈魂!」美國人感到憤怒又無奈,人心惶惶。

為了讓日本龐大的剩余資本尋找出路,日本大藏省、通產省制定出更寬松的政策,為銀行放貸投資海外業務提供方便。八佰伴集團正是這個時候,以更大的氣派進行跨國投資。

1990年「泡沫泄氣」,導致地產股市下降。日本經濟界人士認為這是暫時的,表面的市景繁榮依然。到1992年股市淒雲慘霧籠罩,地產商愁眉苦臉,人們才相信大蕭條的來到。

1990-1994年,東京銀座的地價平均下降了5成。日本地陷樓塌,地產商身價大減。曾為世界首富的堤義明,從此告退首富寶座,由美國微軟大王蓋茨取而代之。

日本的國內生產總值連續5年停滯不前,相比之下,北美歐洲倒獲得可觀的增長。1995年世界最大的汽車制造商豐田集團,45年來首次裁員,在日本產業界引起極大的恐慌,日本大企業的終身制動搖了。

日本大藏省于這年6月公開金融業呆帳4710億美元,但東京的金融分析家認為不止這個數,認為大概有12100億美元,相當日本經濟總產值的1。」4。實際上,日本的金融體系已瀕臨全面崩潰。

1996年英國《銀行家》雜志評選全球100家大銀行,日本有5家進入前10名。而到1997年,日本只有2家進入前10名。呆帳拖垮了整個日本金融業,據不完全統計,自1995年至1997年11月,日本倒閉的金融機構有13家。其中11月份最頻繁,3日,三洋證券破產,負債31億美元;17日,日本10大商業銀行之一的北海道拓殖銀行倒閉;24日,負債高達290億美元的山一證券破產;26日,德陽城市銀行因588億日元的壞帳而宣告倒閉。

這些金融機構的倒閉,引起一系列關連企業破產。而整個金融業因呆帳所困,一律緊縮銀根。日本的企業都是建立在貸款基礎上求得生存和發展的,致使整個日本產業界都不景氣。

據日本民間信用調查機構「帝國資料庫」11月17日發表的統計數,10月份日本負債額超過1000萬日元(約折68萬港元)的破產企業1614家,比去年同期增加20%。l-10月份,全日破產企業負債總額9.2575萬億日元。

可想而知,日本零售業無可避免遭遇巨大困難,消費水平下降直接影響零售業。因此,日本八佰伴的破產。不是偶然事件。但是,眾多的百貨公司,尤其是大公司,雖陷困境,仍可獨善其身,有的尚有余力進行擴張。

如是,人們自然還會從八佰伴集團的自身去尋找原因。

1997年元月時,日本八佰伴在國內擁有58間店,主要在靜岡縣及附近的市鎮,以中小型店為主。該集團在東南亞及歐美擁有26間店,均是大中型店,另持有上海第一八佰伴新世紀商廈19%股權、澳門新口岸購物中心50%業權。日本八佰伴的資本金236億日元,國內從業人員(包括臨時工)35O0人。

日本八佰伴破產的最主要的原因是擴張過速。

八佰伴的海外投資及國內拓展,均在80年代後期加快步伐,這與整個日本資本大擴張相吻合。但是,在日本「泡沫經濟」破滅之後,八佰伴仍未剎車,還越戰越勇,結果債台高築。

然而,站在世界許多國家的立場上看,日本的企業都是債台高築。在日本經濟上升時期,銀行不怕放債,企業不怕借債。現在銀行界自身難保,債務問題顯得異常突出。日本的呆帳,一部分是銀行間的拆借,一部分是銀行與企業間的借貸。日本八佰伴欠銀行437億日元,另有為關連企業所作的49O億日元的銀行貸款擔保(據說相當部分用于香港八佰伴各公司的投資)。

第二大原因,是投資回報不利。

日本八佰伴在國內最失敗的投資,一是在愛知縣斥資200億日元,興建了大型的綜合性商城「新世紀半田」,而集團的國內總收益才11億日元,如此不合比例的投資,在日本同業引以為笑談;二是犯了「不熟不做」的商界大忌,開辦既無品牌優勢,又毫無經驗的家電販賣店、鰻魚食品店等等,虧得一塌糊涂。

在日本八佰伴的海外投資中,虧損最嚴重的數持有19%股權的上海新世紀商廈。用和田一夫的話說︰這是「新世紀半田」在上海開花結下的果實。如果說,「新世紀半田」是一顆苦果的話,那麼規模更大的上海新世紀商廈是一顆更大的苦果。如期收回投資,日營業額須500萬元人民幣,但據1996年7月號的《資本家》雜志透露︰近期日營業額只有100萬元人民幣。

日本八佰伴在台灣台中和桃園的2家分店,虧損也比較嚴重。日本的財經學家揶揄說︰財神(指邱永漢)慫恿和田一夫的結果,是虧了朋友,肥了自己,財神靠炒賣超級市場旁邊的地皮發了一筆財。台灣的傳媒又是另一種說法,說和田一夫未听財神勸告,放棄在商場旁邊買地,結果做了成全財神發財的傻事。筆者不了解內情,也許和田一夫手頭太緊無法又開商場又買地吧。

對銀行家來說,他們最怕的還不是負債率過高,而是借款的企業回報不理想。銀行對經營基本良好,欠有巨債的企業,即使該企業遇到新的困難,還是會繼續貸款,讓它渡過難關。八佰伴的這種情況,若繼續借款資助,很可能就會變成打狗的肉包子。,

還有一個致命的原因,就是八佰伴與銀行的關系破裂。

日本駐港記者權並臣之助在1997年11月份刊文指出︰「和田一夫本人很不喜歡和銀行打交道,他相信憑八佰伴的實力發行債券,可直接從市場獲得資本。他不與銀行家們應酬,日本銀行一再強調說,八佰伴投資發展不透明。4年前,由于八佰伴激進的投資策略,日本銀行警告八佰伴,可是八佰伴指責銀行干預內政,使八佰伴與銀行之間本來不信任的關系更加深刻。在整個八佰伴集團的背後,竟然沒有一間主體銀行(Mainbank)支撐!這使得八佰伴在現代商業經營中如履薄冰。與日本金融機構關系不善,在海外發展亦不適應外國銀行運作。」

八佰伴國際集團總部遷來香港,得到香港匯豐銀行大班浦偉士的鼎力支持。這實際上獲得一張世界十大銀行之一匯豐銀行簽發的LC(銀行信用狀),很容易獲得世界金融城市香港銀團的融資貸款。但和田一夫卻覺得香港的外國銀行「態度生硬」,貸與不貸都是「板著面孔」,不像日本銀行,即使要將你拒之門外,也會笑容可掬、點頭哈腰。

自稱是「國際公民」的和田一夫覺得不堪忍受,不但國內的融資任務由三弟和田光正全盤攬下,海外銀行的貸款事宜,也基本交給身負日本八佰伴總裁重任的和田光正擔當。

在要不要對身染病疾的八佰伴集團繼續輸血的問題上,外國銀行與日本銀行一樣的慎重與無情。

下面,我們看導致日本八佰伴破產的最直接的原因。

1992年,八佰伴在國內的幾家主要關連銀行,注銷八佰伴的銀行帳戶。這是八佰伴與銀行關系破裂的最明顯的表現。而另一些關連銀行本身也是債權銀行,無法注銷帳戶,但不再貸款。

日本八佰伴早在1992年之前,轉向了債券市場,發行無抵押可換股債券。和田一夫十分看好這條融資渠道,故而不怕亦不惜與銀行破裂。

可換股債券,是一種較新的債券品種,只適宜上市公司發行。上市公司透過證券市場發行債券籌集資金,即借款;投資者購買債券,債券是留以兌現的憑證。因這種特殊債券的持有人到期可行使兌換公司股票之權利,一般利率較低。債券到期,如果該只股票升值,投資者大都要股票,而不要現金;反之,投資者則寧可兌回本、息現金。

企業發行債券,都是衡量了日後的經營情況和償還能力而進行的。在世界絕大部分國家,發行可換股債券,雖有低息之利,卻有攤薄股權的風險。日本的上市公司無此之虞,日本股份有限公司的大股東都是法人股東(主要是金融機構),經營者不會因為股份過少而喪失經營權。八佰伴借債不厭其多,從1990-1994年間,多次發行巨額無抵押可換股債券。

那麼,八佰伴債券的持有人,到期會換取該公司的股票嗎?

市道不利于八佰伴,日本股市連續多年也未走出谷底,為戰後最大最長的熊市。如前文所說,1989底年東京日經指數平均股價最高達460美元;1992年6月跌破200美元;1995年7月,全年最低為170美元;1997年稍有回升,7月最低183美元。

1990年日本八佰伴全年平均股價為2580日元(按1美元兌14o日元計,每股約折18美元);1996年12月聖誕節前跌至363日元(按1︰120的兌率,每股約折3美元),跌幅達86%,股價懸殊6倍!

每一單位債券所兌換的股數,都是發行時所規定的︰加上日本經濟衰退,通貨膨脹率極低。在這種情況下,投資者當然要現金,而不要行將貶為廢紙的八佰伴股票。

為挽回投資者的信心,遏制股價下跌的趨勢,同時也為了減輕港澳方面的債務負擔,1997年元月,日本八佰伴竭盡全力,斥資4.5億港元收購澳門購物中心5成的權益。可惜的是並沒出現股價反彈的奇跡。

然而,一批債券借款行將到期,和田家族不得不再一次剜肉補瘡,于2月份,將靜岡縣的16家優質超市,出售給八佰伴的死對頭大榮集團,套現331億日元(以1︰0.068兌率計,約折22.sl億港元),大榮輕而易舉實現了在靜岡建立網絡的計劃。八佰伴國內的分店數減為42間,這其中有好些間是老虧損戶或虧損大戶。

財經記者野村次郎說︰「金融界一些觀察家認為,八佰伴公司接二連三地出售,顯示財政狀況窘迫,……到八佰伴(債務)償還期接近,資金周轉不靈,日本八佰伴急忙出售店鋪,結果價格被殺,16間經營良好的超級市場,只售得331億日元。據零售業的行家們估算,在正常情況下,這些資產,售價應在400億日元左右。」

種種市場傳言,竟把八佰伴股價逼跌了30%,到6月底,股價只有200多日元。此際八佰伴已是焦頭爛額,剛剛償還了一批到期債務,還來不及喘一口氣,又一個源于內部的壞消息傳播開來時間已是7月8日,而八佰伴不僅沒有付給食品供應商6月份的貨款,連5月份的還拖欠著!

八佰伴已沒有了流動資金。消息傳出,10天之內,八佰伴股價從200日元左右狂跌了5成。《產經新聞》引用東京證券分析家的話︰「每股100日元的股份公司,恐怕已到破產邊緣。」

日本八佰伴發言人匆忙發表聲明,聲稱本集團有能力渡過危機。7月24日,《日本經濟新聞》報道︰八佰伴集團正尋求出售15%的股份予上海第一百貨公司,從而使八佰伴成為持股40%的小股東,即放棄上海第一八佰伴新世紀商廈的控股權和經營權。這15%股份,為日本八佰伴所持有。

協商股權轉讓暫時擱置,八佰伴出售資產自救的方案短期內難以奏效。

這段時期,和田一夫基本在日本、香港、上海三地飛來飛去。他積極在香港的商界朋友中斡旋,大概從香港富豪朋友處得到「福音」,他回到熱海的老家,精神飽滿地出現在記者面前,他用滿不在乎的口氣說︰「我的香港朋友,將協助我周轉200億日元(約13.6億港元),以幫助我渡過暫時的困難。」

和田一夫沒有具體道出是哪幾位香港朋友,大概是原先常去「天比高」做客的超級富豪吧。他們之所以能成為超級富豪,是他們的理智大于感情,在商言商,絕不含糊。別說是朋友,就是血脈之親,也是商業利益至上。

結果,到償債高峰迫近時,香港朋友沒有一個伸出援手。也許他們原本就沒答應過。

無獨有偶,與八佰伴有直接利害關系的債權銀行,也「見死不救」。

八佰伴走投無路,山窮水盡,唯有申請破產保護。

1997年9月18日,日本八佰伴向靜岡縣沼津市法院正式申請「會社更生法」。理由是集團負債總額達1613億日元(約折103億港元),其中,銀行借貸437億日元,可換股債券374億日元,以及為關連公司債務擔保490億日元。

日本的各種媒體作了即時報道,稱八佰伴破產,是日本戰後零售業最大的破產負債事件;八佰伴在本國發行的374億日元無擔保可兌換債券到期不履行還本、息債務,也是日本戰後首宗。說一家地方性的中型食品百貨公司,欠債達1600多億日元,駭人听聞。

八佰伴股價應聲而倒,狂瀉不止。東京證券交易所證實消息後,宣布八佰伴股票于19日停牌。隨後又宣布,擬定年底取消其掛牌。

日本八佰伴總裁和田光正召開緊急記者招待會,承認公司申請破產保護。和田光正在會上神色黯然,鞠躬宣布公司申請「會社更生法」,眼含淚光。

日本八佰伴集團發表聲明稱︰「國家‘泡沫經濟’破裂,公司股價大跌影響我們的信貸危機加劇。公司無法應付本地及海外集團公司的債項及投資,結果我們陷入了財政困難。」

聲明指出︰「公司已盡力自行重組業務,但現時財政情況難快速扭轉,故惟有選擇在法庭保護下尋求業務重組。」

9月20日,和田一夫黯然疲憊地出現在他的發跡地靜岡縣。在債權人聚會上,他淚光淒切,向1000多名債主深深鞠躬道歉︰「你們給我恩惠,但我卻辜負了,很對不起大家!……我將盡畢生精力,償還欠你們的債務!」

在一個半小時的債權人會議上,他多低頭不語,即使回答債主提問,也聲音嗚咽。他有愧于債權人,他又是個品行端正的人,在座的記者見之,心中不免戚然,感嘆萬千。

據了解日本經濟法規的人士稱︰嚴格地說,日本八佰伴尚未正式破產,情況如同美國的Chapterll(破產令保護法),目的是防止債權人清盤,以便有時間進行債務重組。

東京證券分析家指出︰和田家族申請破產保護,不惜放棄國內的旗艦公司的經營權,是為了保護家族私有財產的元氣。

又據日本方面的消息,和田一夫偕兩個介入八佰伴事業的弟弟,已抵押了私人的約200億日元(約13.6億港元)的私人財產。和田一夫的大弟和田尚己,于1977年辭去巴西八佰伴總經理職務後,月兌離家族事業。

日本八佰伴破產,首先在日本引起強烈反應。人們分析八佰伴破產的最大原因是擴張過速過大,尤其不該去中國投資,「陷入泥害」,說「中國人無視有法律約束的協議,和田一夫在北京賽特教訓夠慘重,卻再去上海重蹈舊轍」,說八佰伴在上海「無謀過剩投資」,收獲卻是破產的「絞索」。

《南方周末》駐東京特約記者劉迪在發回國內的電傳中稱︰「早幾年日本新聞界就有人跟我說,‘八佰伴危險’。此話不幸言中!」破產消息傳出後,「在海內外引起巨大波瀾。」

劉迪在文章中提到︰「日本媒體對日本八佰伴的破產冷眼旁觀甚至幸災樂禍多于惋惜。有的媒體把日本八佰伴的破產與該集團投資中國生拉硬扯。但我認為目前的問題是,部分日本媒體渲染日本八佰伴破產與中國的關系,其目的是想把中國說成仍是人治國家,制造一種投資中國危險的輿論。」

上海國際信托投資公司東京事務所總代表束漢錫,在與日本記者交談時指出︰八佰伴投資中國,方向對但方式不對。八佰伴欠扎實作風,投資過大,相反,像伊藤羊華堂(又譯洋華堂)這樣實力雄厚的百貨業,低調、穩步進入中國,才能成功。

筆者與幾位在華的日本留學生交談,其中山本正二的看法較為客觀中肯,他說他近兩個月才注意起八佰伴來。對于日本財經界新聞界指責八佰伴錯誤來華投資的言論,他說︰「這是一個最大的直接原因,但不算孤立的、更深一層的原因。深層原因是,八佰伴一貫進行過度擴張,但以前的投資慢慢地消化得差不多,包括‘新世紀半田’那項大投資。在上海方面的投資是近幾年的事,據說總投資有420億日元(約3.5億美元),部分店有小盈利,但總體上還沒有利潤回報,償債無期。420億日元,接近(日本)八佰伴向銀行的借款,超過所欠的債券。如果八佰伴量力而行,在中國開成一家店,再謀劃開下一家,相信不會落到破產的地步。」

香港英文《南華早報》采訪了香港的日資銀行,一位日本銀行家說︰「過去兩年,大多數(香港)的日本銀行均收縮它們對八佰伴的借貸,原因是對八佰伴野心勃勃的擴展計劃十分擔憂。」他同時指出︰「八佰伴的生意計劃是好的,中國市場無疑確實很大,人口等于是日本的10倍,但它擴展得過速,而且擴展得過度。」

日本八佰伴的破產,在海外引起連鎖反應,新加坡證券交易所停止日本八佰伴第二上市掛牌,債權銀行凍結了兩家八佰伴分店的資產。八佰伴的海外業務,最集中在香港,產生的震蕩也最強烈,最終導致港澳百貨業務的全線崩潰。

(快捷鍵 ←)上一章   本書目錄   下一章(快捷鍵 →)
聖朝卷最新章節 | 聖朝卷全文閱讀 | 聖朝卷TXT下載