聖朝卷 第十章 撤離巴西 厲兵秣馬戰香江 作者 ︰ 湛露

巴西的業務如火如荼擴展,不料到1977年巴西經濟大蕭條,八佰伴陷入絕境,雖經銀行資助,最後還是于80年代初撤出巴西。和田一夫揮師到強手如林的香港發展,他仍奉行「間隙理論」,到新市鎮發展,1984年底,第1號香港八佰伴在沙田新市鎮開幕。和田一夫如是說

邱永漢的名字,我想多數人都知道。他著作等身,在日本擁有幾百萬的追隨者。

邱氏以身作則,實踐了自己在書中提到的經商致富理論,不僅是個作家和財經學者,同時也是十分成功的業家。

成千上萬的日本人,從邱先生的著作里或是在他的直接指導下,成為成功的商人。更有些人在商業危機中得邱氏施以援手,然後起死回生地重振事業。

在日本,人人尊敬邱永漢先生為「財神爺」。

新加坡首間八佰伴分店的開幕,是巴西連鎖化成功經驗移植新加坡的結果。從1971年到1975年短短四年間,巴西八佰伴先後開設了4間分店,業務發展十分順利。

由和田一夫大弟主持的巴西八佰伴成為巴西最大的百貨公司,也是日本百貨業在南北美洲最大的集團。

巴西是南美經濟實力最強的國家,它與墨西哥一樣,是在美國的援助下發展經濟的,本身也是南美最大的債務國之一。

巴西石油自給有余。1973年11月起的石油危機對巴西沒有直接影響,但卻影響巴西的債權國美國。美國從1974年起經濟開始走下坡路,國內消費市場蕭條,致使巴西產品減少了出口美國的數量。而美國因國內財政緊張,減少了對巴西的貸款援助。

從1975年起,巴西經濟增長速度減緩,已是不爭的事實。

1977年4月,從遙遠的巴西,傳來令人震驚的消息︰巴西八佰伴的經營陷入倒閉絕境!

消息傳到日本,也許是出于70年代以來八佰伴在海外發展迅速、聲名鵲起的緣故,各大報紙競相渲染,大做文章,把八佰伴形容成事實破產的慘狀。而一些大公司的發言人,以僥幸的口氣,慶幸自己目光銳利、作風穩健,沒有貿然去政治經濟動蕩不安的地方發展。

八佰伴雖未像傳媒所說的那樣,情景卻是十分危急。

世界性石油危機,導致國際石油價格暴漲。由于巴西石油自給,只對內銷石油價格作了小幅的提價。但因為國民經濟衰退加劇,石油走私至鄰國嚴重,同時又在國內石油公司的要求下,政府批準內銷石油大幅提價。結果導致災難性後果,1976年一年間通貨膨脹率高達60%。這樣一來,巴西民眾的消費能力也大幅下降。

消費水平的下降,令零售市場的生意一瀉千里。

巴西政府制定出一些應付經濟危機的緊急對策,其中一條是將銀行利息提高了40%一50%,緊縮銀根,以阻止國民拋出貨幣購貨保值。1977年這一年貨幣仍貶值3成多。緊縮銀根,會進一步促使市景蕭條,八佰伴雪上加霜。

更令八佰伴頭痛的是,在那個時期,為擴建店面,八佰伴向當地銀行借了600萬美元的貸款。而利息急升50%,銀行方面還要附加安全金上去,八佰伴償還銀行的利息,便增加到了80%。八佰伴在財務方面陷入捉襟見肘的困境。

鑒于國內經濟的窘況,巴西政府限制消費品進口,對進口消費品課以4-6倍的高額進口關稅。這對八佰伴又是致命一擊。

八佰伴的大部分貨品來自日本和國際市場,高額關稅,實際上截斷了八佰伴的貨源。八佰伴為減少資金積壓和庫存,只儲備一個月的消費用品。那麼,一個月後,八佰伴彈盡糧絕,只能向顧客敞開空空的貨架!

禍不單行,巴西政府為了壓縮國民消費,竟頒布禁止星期日營業的法令。

巴西八佰伴向來以星期日生意最好。為解決進口貨品被截斷的困難,八佰伴準備忍痛放棄經銷日貨洋貨的特色,在巴西國內采購貨品。禁止星期日開業,無疑又是一道絞索。

和田尚己急電大哥從國內調撥資金去巴西救援。

由于受國內花菱購物中心的拖累,八佰伴總公司也陷入財政困難,哪有余資調往巴西應急。現在內外交困,和田一夫作好最壞的打算,萬一不行就從巴西撤退。

和田一夫兩手空空飛往巴西。

焦頭爛額的和田尚己,見到大哥,在汽車上,就急切地向大哥匯報。

他已把所有的八佰伴分店縮小了規模,以經銷食品為主,員工減少了一半,仍以超級市場的形式經營。盡管作了最大努力,但物價及薪金不斷上漲,各分店的情況仍在繼續惡化。

現在,擺在和田一夫面前只有兩條路︰一條是趁早停業,撤離巴西;一條是支撐下去,等待經濟形勢好轉。巴西是和田一夫海外投資的第一站,若失敗,會給今後的海外投資蒙上一層陰影,也會失去八佰伴部分股東的支持,還會遭到同行的恥笑。

和田一夫怎麼也要撐下去。

他去拜訪在巴西的日資銀行,尋求幫助。他走進一家日資銀行總經理室,懇切地說明來意,銀行負責人冷冰冰地說︰「和田君,你沒有拿錢來,就想我們伸出援手,恐怕不可能吧?」

又是先要存款紀錄!和田一夫聲明,他是走投無路才到這里來的,我們都是日本人,這次你們幫了我,我不會忘記你們的大恩,以後往來帳戶就在貴行設立。

「我看沒有必要再談下去了。」

沒有一家日資銀行肯在這個時候伸出援手。和田一夫只得返回日本,把巴西的困難向董事會作匯報。

董事會一致認為︰巴西的困難是外來因素造成的,不是我們自身的原因,也就無能為力了。看眼下情形,恐怕幾年內不會出現轉機。為了不拖累總社,還是收盤撤退為唯一的選擇。

和田一夫也表示唯有這樣,打算通知巴西方面撤退,處理善後事務。

但他實在不甘心就這麼敗下陣來,在乘飛機的頭夜,他去拜訪了駿河銀行執行董事岡野喜一郎。八佰伴開設第一間巴西分店,駿河沒有給予支持,但看到巴西業務紅紅火火展開了,又大力支持八佰伴的海外投資計劃。岡野喜一郎明確表示︰「這個時候向巴西方面投錢,等于扔到大海里。」

和田一夫力陳利弊,指出巴西分店如果申請破產,將會給駿河帶來更大的損失。

他匆匆趕往巴西,以憂傷的心情說出沒有一家銀行願支持,董事會已決定巴西分店撤退。

但兄弟倆都沒有宣布撤退計劃,更未實施。他們在等待,在幻想會奇跡般地出現轉機。

奇跡果真出現了。日本駿河銀行董事會,經過慎重考慮,決定全面支持巴西八佰伴。執行董事岡野喜一郎親自從日本飛赴巴西,他到達後,才把消息告訴和田兄弟。

接著,巴西的南美銀行和日本三菱銀行巴西分行也先後表示支持八佰伴。

事情有了重大轉機後,和田尚己認為巴西分店造成損失是自己的責任,引咎辭職。和田一夫盡力挽留無效,還是接受了大弟尚己的辭呈,任命三弟和田光正接任巴西八佰伴總經理。

巴西八佰伴暫時站住腳跟,經營也漸漸恢復正常。

可不久,巴西的鄰國阿根廷發生嚴重的金融危機。受這次金融危機的影響,巴西的金融業也動蕩不安,國民經濟又一次滑入大衰退。

這次大蕭條,致使八佰伴再次陷入絕境。和田一夫吸取上一次教訓,沒有注資救急,含淚宣布巴西分店全面撤退。

這是八佰伴早期海外投資史上,最悲慘的一幕。

巴西遭受了重大挫折,並沒有阻止和田一夫海外投資的步伐。他抱著從零開始的信念,把目光對準香港。

和田一夫投資香港,是受邱永漢的啟發。

邱永漢是台灣人,年輕時留學東京大學。50年代初在香港生活,1954年移居日本,立志做小說家,曾以小說《香港》獲得日本最高的文學獎「直木獎」。他以小說家的身分闖入財經領域,撰寫「賺錢文章」,是日本擁有讀者最多、最受人歡迎的財經作家和理論家。

邱永漢的賺錢文章受人歡迎的最大原因,是他從不閉門造車,他寫的都是自己在賺錢方面的親身經歷、感受、經驗乃至教訓。他涉足的行業有幾十個之多,他的商業王國遍布日本、台灣、香港、美國以及中國內地,先後開辦了50多間公司,是日本最大的文人富豪。他由此而獲得「賺錢之神」的稱號。

他是東京最早經營超級市場的商家之一,他是超級市場領域唯一的行內理論家。

他在寫作和經商之余,還從事顧問業。他為經營不善、市道不利的公司診斷下藥;為陷入困境、一籌莫展的商人指點迷津。許多公司和商人得他點化,而重振雄風,梅開二度。日本人、台灣人把他奉為「財神爺」。

邱永漢與日本商界交往甚密,他得知八佰伴的困境,對和田一夫說︰

「你何不去香港發展?那里是世界上最好賺錢的地方。」

是呀,我怎麼不去香港發展?正像邱先生所說,香港是世界自由港,貨物進出自由、資金進出自由,沒有外匯管制。邱先生一直把日本的稅制稅率稱之為「罰款」,說香港稅制之簡單、稅率之低,對日本商人來說,等于免稅,並且,香港基本上沒有關稅。香港經營企業能享受高度自由,政府不加干預,對香港資本和外來資本一視同仁,不像其他國家和地區那樣,內外有別,設置歧視性政策。

和田一夫曾有意在香港發展,他在1973年10月19日,在香港注冊了一間私人有限公司,注冊資本為9000萬港元。和田一夫要求辦事處職員進行市場調查。辦事處作出的結論是︰

「香港緊靠共產黨中國(內地),不宜投資。」

當時中國內地正處于文化大革命時期,無論是事實,還是謠傳,有關內地的報道,都令人觸目驚心。八佰伴辦事處的職員向社長形容道︰「在共產黨鼻子底下的香港人,像是槍口下的驚弓之鳥。」他們列舉1967年香港動亂的事實,當時傳說解放軍會佔領香港,嚇得香港富人紛紛拋售股票房產,逃往國外,香港的股市地產狂瀉,市景空前蕭條。

好些年來,這個辦事處只充當采購站的角色。因為香港是著名的世界商品的集散地,它本身也是輕工產品加工中心。

現在和田一夫要求辦事處,圍繞八佰伴開設分店作市場調查。調查有了初步結果︰「香港前景看好,可以考慮開設分店。」

和田一夫正準備與晃昌安排時間,去香港作親身考察,一件意想不到的事發生了。

1982年9月,英國首相撒切爾夫人赴北京,與中國政府就香港前途問題進行談判。中國政府對香港主權問題的強硬態度,使得咄咄逼人的撒切爾夫人銳氣大傷。香港股市頓起拋股之風,恆生指數急挫。股瀉樓塌,地產崩潰,緊接著整個經濟界顯出蕭條之狀。

海外傳媒以聳人听聞之辭宣稱︰「共產黨中國接收香港之際,就是香港死亡之時」、「香港是一個正在消失的城市」。

在八佰伴董事會議上,除和田一夫外,所有的董事都反對到香港投資。

和田一夫也開始猶豫了,他撥通邱永漢的電話。邱永漢說︰「我正好要去名古屋演講,可順道在沼津下車,你給我安排一間溫泉旅館。」

在溫泉旅館,邱永漢對和田一夫分析道︰

「香港的未來,有兩種可能,第一,英國繼續統治香港,那你就不必有那麼多的憂慮;第二,北京方面收回香港,那你也不必過慮。我的理由是︰一、現在的中共不比過去的中共,更不比文化革命時的中共,過去的中共要消滅私有制,要徹底鏟除資產階級;現在中共鐵腕人物鄧小平鼓勵一部分人先富起來,允許個體戶,也就是私人老板的存在。既然中共在法律上保護他們,怎麼會在香港革資產階級的命呢?二、中國大陸在開放,鼓勵外國公司和財團到大陸投資,雖有諸多限制,但所去的外國公司,都得到減免稅之類的優惠,如果收回香港後,限制或歧視香港的海外資本,那會給大陸帶來什麼樣的災難?三、我們退一步講,就算中共的改革開放會夭折,收回香港後會重復過去的政策,收回香港還在1997年,這十多年,若八佰伴在香港經營分店,早已賺回幾個八佰伴了。」

邱永漢談到他任主編的,在台北出版的財經雜志《財訊》,上面有一篇介紹香港英資勢力逐步衰退、華資力量日益強大的文章,華資的中堅是李嘉誠、郭得勝、李兆基、鄭裕彤等地產商,他們發跡的機緣,卻是1967年香港動亂,地產按市崩潰,他們買下大量廉價地皮,奠定了事業的基礎。

和田一夫深受啟發。幾個月後,1983年9月24日,香港爆發金融危機,港幣急瀉,與美元的匯率幾乎接近10︰1。市民如臨末日般地涌進商店搶購食米、食油、食品。這一天被稱為「黑色的星期六」,銀行業在六七年間仍動蕩不安。

和田一夫心里卻不驚慌,他認為別人視香港為險途,正是可以考慮進軍的機會。他承認他在當時的氣候下投資香港,的確有些冒險。但投資都是有風險的,絕對沒有風險的投資,實際上是不存在的。

1983年4月,CapitalLnternational機構公布了世界各國各地區1972-1982年間的投資回報率,香港以19.3%雄居榜首,排列其後的名次是︰新加坡18.3%、日本17.7%,瑞士9.4%、加拿大9%、聯邦德國8%、英國7.5%、法國6.6%、美國6.3%。

香港是世界上最好賺錢的地方。和田一夫相信,由于香港獨特的地理位置和寬松自由的政策,今後也會是世界最好賺錢的地方。

最好賺錢的地方,必然是商家必爭之地。香港是購物天堂,消費水平高,商店雲集。全城市有大小百貨商店近6000間之多,大型的有150間。以公司論,大型公司有連卡佛、先施、永安、國貨,其中前3家牌子最老。連卡佛創辦于1850年,現屬英國猶太人馬登家族的會德豐洋行(者注︰1985年為華資包玉剛家族收購);1900年,華商馬應彪等人創辦先施百貨公司;1907年,華商郭樂郭泉兄弟創立永安百貨公司。他們的市場定位是︰先施、永安經銷中高檔商品;連卡佛更是以經銷精品、名牌而著稱;中國百貨公司則經銷國貨。

香港的超級市場發育較日本要晚10年,這是因為香港的勞務工資水平相當于日本10年前的水平。1970年,後來屬英資怡和系的牛女乃公司開設了香港第一間超級市場,連鎖店統一商號為「惠康」。1973年,後來屬于華資長實系的黃埔集團屈臣氏,也闖入超級市場領域,開辦了第一間百佳連鎖店。到八佰伴來香港發展時,惠康有98間連鎖店,百佳有87間,而屈臣氏本身也有約40間。全香港有大小超級市場約550間。

和田一夫來香港考察時,發現幾乎所有的較大規模的百貨超市,都集中在港島、九龍的老城區。

香港零售市場競爭激烈,服務水平都比較高。和田一夫認為,它們在熱情、周到方面,與日本的商店還有一定的差距。

當時已有幾家日本百貨公司在香港經營,對香港零售業的沖擊還不大,未構成災難性威脅。最早的一家是大丸百貨公司,由大丸與香港華資張玉良合辦,各佔51%和49%股權,地點在最旺的銅鑼灣,該店于1960年11月3日開業。此後,空檔長達10多年。

1973年9月27日,伊勢丹百貨在九龍尖沙咀開業;1975年4月2日松阪屋在銅鑼灣開業。進入80O年代形成一個小高潮,1981年8月26日,三越在銅鑼灣開設分店,店鋪面積竟達11000平方米;同年9月21日,松阪屋在金鐘開設香港第2號分店;1982年6月1日,東急百貨在香港旅游商業中心尖沙咀也正式開張營業。

同年9月,由英國首相訪華引發香港信心危機,日本百貨商開始裹足不前。

和田一夫在籌備階段,數次赴香港。考察日本的同行,也是他來港的一大目的。他原來就對這些本國的同行了如指掌,又發現它們來香港後市場定位和經營策略基本沒變。它們都經營中高檔百貨,並且,都在港島、九龍的商業旺地。

和田一夫再次以「間隙理論」進行策劃、決斷。必須回避競爭激烈的地區,到相對薄弱的地方進行發展。

他把目標投向新市鎮。

香港的新市鎮都在原屬「鄉下地方」的新界。

新市鎮的建設,是香港政府為減少市區人口、地皮、房屋、交通的壓力,于1972年開始進行的。最初是屯門、荃灣、沙田3個,80年代擴增到8個。和田一夫去時,沙田正在大興土木,至90年代沙田仍在建設之中。

沙田的地理位置優越,處于九龍市區北面,走隧道穿過獅子山僅2公里路程。沙田有大型住宅區、工業區、中心街區。中心街區在九龍至廣州的鐵路兩側,內有大型商場大廈、巴士站、大會堂、酒店等,行人在區內可完全與車輛隔離,人行天橋四通八達。沙田還有香港中文大學等4所院校,計劃設立53所中學和47所小學。當時人口約30萬,到本世紀末規劃人口為75萬。

以其氣派,沙田完全是一座中等規模的新型城市,它與老城區比,還有一個很大的不同,擁有大片的綠化面積。

那座面積10萬平方米、層疊式的商場大廈——新城市廣場,是新鴻基地產興建的出租物業。大廈內僅小型戲院就有6間。由于當時處于地產樓市低潮,租價較低,承租的商家不算踴躍。有八佰伴這樣的日本財團肯來沙田發展,新地集團主席郭得勝正求之不得,這樣可以帶旺整座出租物業。

于是,八佰伴以每平方英尺(折合0.0929平方米)不及10港元的優惠租價,承租下大廈共四層約10900平方米鋪位,租約一簽就是10年,每月租金僅170萬港元,算是便宜之極。論面積僅次于三越公司的分店面積。

據新鴻基地產執行董事陳啟銘回憶,「1983年展開招租活動時,我們覺得如此大的商場,必須有一個大型百貨集團,租用數十萬平方英尺的樓面,才能令這個商場(出租)經營成功有望。在一家日資銀行幫手安排下,我到日本去與10多家百貨公司會面,見過不下10家百貨集團。」

由于中英談判,香港前景不明朗,那些日本大百貨公司都裹足不前。只有八佰伴的反應是積極的,結果達成協約。陳啟銘說︰如果不是八佰伴,「日資百貨來港的速度,恐怕不會像目前(指90年代)這麼快。」

正當八佰伴進行開業前的籌備工作,傳來了好消息。

1984年9月26日,中英關于香港問題的「聯合聲明」在北京草簽。聲明強調,香港現有的資本主義制度50年不變。香港股市立即回升,各業出現一派興旺的景象。當然,物業租金水平也會高漲,但在此之前,八佰伴已經租下鋪位。這等于為前期投資節省了一大筆資金,減輕了日後歸本的負擔。

同年12月19日,中英正式簽署「聯合聲明」。

3天之後,1984年12月22日,香港八佰伴第1號分店在沙田商場隆重開幕。

這間面向大眾的超級市場大獲成功,到次年底已進入盈利階段。和田一夫由此而總結出「黎明理論」。即黎明前有一段最黑暗的時間,黑暗的盡頭正是曙光普照。中英「聯合聲明」仍未從根本上消除人們的顧慮,信心危機仍出現時陰時陽的局面。和田一夫堅持「黎明理論」,頂風逆潮,繼續在香港發展。

這一時期,八佰伴在美國的分店也開設起來了。

(快捷鍵 ←)上一章   本書目錄   下一章(快捷鍵 →)
聖朝卷最新章節 | 聖朝卷全文閱讀 | 聖朝卷TXT下載